中国家具网 - 家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动态 | 企业风采 | 综合经济 | 政策信息 | 原材信息 | 数字报告 | 流行趋势 | 厂家风采 | 风水 | 家居装饰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家居装饰 > 新家具入户,受助孩子写作业劲头更足了
4.biz | 商业搜索

新家具入户,受助孩子写作业劲头更足了

信息来源:joouoo.com   时间: 2025-05-28  浏览次数:128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家庭成长计划”帮助困境家庭改善儿童学习生活环境

  新家具入户,受助孩子写作业劲头更足了

  吴越/牛益彤

  

  改造后房间内新家具入户,学习、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均 资料照片

  

  小德房间改造前(右)杂乱不堪。

  本报记者 吴越 见习记者 牛益彤

  

看着崭新的书桌椅以及供自己独立使用的衣柜和床,腼腆的小德露出了笑容,紧紧握住了妈妈的手。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家庭日,小德家庭得到了“家庭成长计划”的帮助。这项计划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2019年发起的项目,旨在帮助困境家庭改善儿童生活环境,开展线上线下素质教育活动,推动家庭全面发展,目前已惠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万余户家庭。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由星展基金会资助的100套家具将通过各级妇联、村居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的合力,落地浦东、嘉定、崇明三区共计100户困境青少年儿童家庭。

  

相比单纯的物质资助和专属学习生活空间打造,这个项目真正的意义在于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正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庭工作办副主任阚婷所言:“后续开展的针对受助家庭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升活动将由各方参与,提供长期陪伴和服务,以此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激发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

  

没有书架,餐桌就是书桌

  

14岁的小德和母亲居住在浦东新区某街道一个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距离陆家嘴“三件套”不远,家里一片杂乱。

  

负责“家庭成长计划”浦东受助家庭执行的恩派基金会业务总监赵艳青回忆,在社工的陪同下第一次见到小德时,觉得这个白净、瘦高的男生很有礼貌,“但眼神是黯淡的,令人心疼”。

  

小德父亲是刑满释放人员,目前没有工作,靠低保金独自生活。平日小德和母亲居住在一起,全靠母亲一人微薄的收入支撑小德的生活和学习开支。从事保洁工作的小德妈妈每日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收拾家里。工作人员最初上门时发现,这个家里放满杂物,衣柜早已发霉,母子两人的衣物就堆在床上。平日里小德要写作业,必须先把餐桌上的杂物拿掉些,才能摊开书本。

  

小德的情况不是孤例。崇明区妇儿工委办副主任施璇告诉记者,前期走访各乡镇排摸困境儿童家庭时,见到这些孩子缺少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书架,餐桌就是书桌的情况较为普遍。“孩子们或许对此习以为常,也不会主动和家长提出什么,但内心其实都渴望着更好的环境。”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蒋永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环境的改造对于改变困境家庭孩子的心情是有益的,可以让他们更专心地学习,也对未来多了一份期望。这能促使他们学会珍惜,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培养独立意识。

  

“家庭成长计划”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模块化家具定制改善儿童学习生活环境。每套“家具包”包含儿童床、两门衣柜、儿童书桌、书架、椅子、床垫、被芯、枕芯和床品四件套等。“我们会确保家具厂商使用安全、环保的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粉色、蓝色或原木色套装。”阚婷介绍。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提供的评估调研显示,100%的受益儿童喜欢改造后的房间。房间变得整齐漂亮、得到了新的家具和学习用品、有了独立的空间均为儿童喜欢改造后房间的原因。项目工作人员回访河南受助儿童小丽的母亲时,对方欣喜地表示,孩子每天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书桌上除了学习用品,没有一点其他杂物。

  

小德妈妈也反馈,新家具入户以来,孩子非常珍惜,主动归置好书架上的书,写作业的劲头也更足了。眼下,他还和母亲约定,要努力读书,争取考上高中。

  

让孩子明白,帮助不是施舍

  

记者了解到,此次上海受助的100户困境家庭中,崇明区占50户,浦东新区占30户,嘉定区占20户。初选名单由村居负责妇儿条线的社工上报给区镇妇联、民政部门,项目执行方公益组织和企业基金会负责人前期进行入户走访。工作人员表示,入户走访虽然耗时、烦琐,但只有面对面沟通,才能确保“关爱到最需要得到关爱,且有意愿改变现状的人”。

  

走访浦东某户家庭时,工作人员发现,这家的母亲全天候照顾脑瘫患儿,父亲有全职工作,家庭条件尚可,沟通后对方也表示“应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家庭”。有一户家庭,一家四口居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一居室内,符合资助条件,但受助意愿不强,主动放弃。还有个别家长对家庭现状和孩子成长问题表现得十分淡漠,也不愿清理杂物为家具套装腾出空间,最终没有入选。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家长都没有向上的动力,单纯的物质帮扶可能没有效果。

  

项目的核心是孩子,他们的意愿也很关键。“我们走访的时间段孩子通常在上学。与家长沟通时,他们普遍表达了感谢,愿意接受帮助,反倒是有的孩子一开始比较抗拒。”嘉定区南翔镇妇联主席高静丽介绍,镇上两名受助儿童都是正值青春期的男生,一个男孩的母亲患有智力障碍,另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父亲声带受损后无法工作。两个孩子十分担心自己接受帮助后,家庭的特殊情况会被同学、老师、邻居等知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针对孩子敏感的心理状态,村委工作人员耐心开解,并承诺采取“隐性帮扶”方案,家具配送使用普通车辆,安装会避开上下学时段,上门人数尽量减少。“我们想让孩子明白,帮助不是施舍,而是社会关爱的温暖传递。”高静丽说。

  

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收获了感动。在陈家镇,大家见到了8岁的肖肖,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肖肖一家七口居住在村里,母亲、外婆、太外婆和肖肖住一间,爸爸、外公和爷爷住一间,父母重残、无业。了解“家庭成长计划”后,外婆把工作人员带到了一楼杂物间,和肖肖一起畅想清理改造后的模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困境家庭的孩子内向、自卑,但肖肖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施璇感慨,孩子在外婆的照护下非常阳光,邻居们也都夸她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肖肖的外婆还说,虽然孩子父母都是这样的情况,但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个家就还有希望。”

  

赵艳青则注意到,一些困境家庭的家长在交谈时表现出自责,一位50岁的父亲觉得对不起7岁的儿子,说“自己只有这些能力了,感谢你们的帮忙,希望孩子将来能活得跟我们不一样”。还有一户家庭,尽管居住面积有限,但还是在天井处为女儿搭出了独立空间,为了让孩子住得舒服些,父亲在地面、墙面都贴上了瓷砖。

  

更需构建可持续成长生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从传统的道德问题上升为法律问题。其中,特别关注到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要求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引导其积极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加强亲情关爱。

  

项目重点服务有5岁—14岁困境儿童的家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年龄阶段。“家庭成长计划”的“后半篇文章”,正是通过志愿者入户陪伴、各地妇联及公益组织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和拓展课程,给予困境家庭持续支撑。

  

阚婷介绍,项目针对志愿者、家长、不同年龄段儿童,围绕《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邀请权威家庭教育专家编撰实操手册,包括针对妇联基层执委、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和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课程。考虑到项目帮扶的家庭通常在素质教育资源方面相当有限,可能无法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和教育体验,妇基会和星展基金会还提供了人文、自然、科学、财商等方面的课程框架,引导区镇相关执行单位根据各地情况开展后续的集体活动。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郑思祯表示,5月起将有共计530名星展银行志愿者参与困境家庭入户改造,针对困境家庭青少年儿童的综合素养课程预计将在今年暑期启动,届时全国范围内还会有500余名员工志愿者带领孩子进行课程体验。

  

目前,嘉定区妇联正针对家庭差异化需求,结合“家+书屋”为民办实事项目,联动社会资源策划各项活动。区妇联党支部全体党员也主动加入了“邻家妈妈”队伍,结对关爱困境儿童。

  

在高静丽看来,“邻家妈妈”力量的加入将为“家庭成长计划”带来关键助力。她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父母失联的小凡原本由外公外婆抚养,老人去世后独自生活,姑姑不时会去探望。和镇里的“邻家妈妈”结对后,小凡逐渐成长为阳光少年,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帮扶,更需要社会构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学知识,也学为人处世。”

  

恩派基金会希望,后续能针对困境家庭的家长推出收纳课程,帮助其改善生活习惯。“有位帮扶对象家里四季衣物堆积如山,我们计划通过互动教学,让他们学会整理环境,也整理心情。”赵艳青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德、小丽、肖肖、小凡为化名)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家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