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由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主办的公益讲座上博讲坛第二季进行第二讲。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刘?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为听众们讲述了中国硬木家具的兴起与晚明陈设之风,“桌椅方几”里不起眼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家具,材质与工艺的结合
我国古代家具于明末清初发展到了巅峰,优秀制品不仅仅被视为了艺苑奇葩,而且对现代家具的影响力有目共睹。眼下明式家具也成了拍卖场上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但有关明式家具的著述和展览数量不能与古代书画并论。一件小小的明式家具凝聚了丰富的工艺成就,倾听讲座,感受这门艺术的成熟和精湛。
讲座起始,刘?用实物图片来为观众分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贵硬木木料。

刘?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黄花梨原名花梨,后来因为材源匮乏,便有了替代木材,也称作花梨,改称黄花梨是为了与替材表示区分。黄花梨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一直在硬木中得到文人钟爱。如今的黄花梨在古代也叫花榈木,用来制作高档家具。乌木没有大料只有小料,只能用心材制作家具,古人常用乌木制作鸟笼、筷子等;鸡翅木因为和鸟羽花纹相像而得名;紫檀木,只有碗口这么粗,纹理细腻,为优良的乐器和家具用材;瘿木的纹路有着密集的斑点;酸枝木在硬木里面属于次等,色泽和紫檀接近,算得上紫檀的替补木料……


中国古人崇尚“天然之美”。有一件黄花梨木夹头榫翘头案,木纹细部如同蒙克笔下的“鬼面”,鬼面形态各异,变幻无穷。刘?举例,中国古人在汉代就灵通“天然去雕饰般”的审美,用木料花纹的裸露外表来装饰家具。


黄花梨夹头榫翘头案木纹
文人使家具登堂入室
明代晚期,陈设之风陡然兴起,以文人为代表的审美品鉴活动集中反映在物质、文化形态上,刻竹、画绣、硬木家具等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了一门“社会显学”。中国式的时髦和摩登以及主人社会地位彰显,在繁多的家具设计上都有承载。

刘?提到明朝著名鉴藏家项子京除了书画金石,亦有家具收藏,嘉兴项氏墨林棐几闻名遐迩。这件重量级展品明代“黄花梨十字枨画桌”2015年时曾在新民晚报参与主办的《汇古通今——金石家书画铭刻作品大展》上露面,在龙美术馆展出。
这张明代典型工艺的黄花梨画桌来头很大,它是由项元汴收藏并使用的。乾隆年间被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收藏,张廷济撰铭文、他的族兄张燕昌将铭文书并刻于桌腿,至近代,几案归无锡秦清曾收藏。秦氏后人配合金石展出借这件罕见的藏品。用材考究,工艺精良的硬木家具,在市场需求中奇货可居,算得上流传有序的古董珍玩。
“这些依托丰富的物质呈现的文化现象,很多都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苏州园林、嘉定竹刻、上海顾绣、宜兴紫砂等享誉一时。家具向来不以艺术视之,匠师和工艺罕见著述,疏于传承。家具在唐宋之间极为简省,椅桌之类,等同侈物,而至晚明时分,民间多恃为财富,竞相蓄置,继而硬木家具在江南地区欻然而起。”刘?介绍。


苏州工艺一枝独秀,引领消费时尚
晚明江南一带民间财富集聚,吴门与云间(苏州与上海)尤甚,求田问舍蔚然成风,由此产生了更多室内陈设的需求,各地家具消费空前繁荣。购置家具充当摆设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藉以标榜家庭财富和个人品味。宋代时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的螺钿桌椅,到了明代晚期都“飞入寻常百姓家”。购买家具等商品还刺激了消费,经济循环加快,江南更加繁荣。

嘉靖年间的上海,只具备普通日用漆木家具的生产能力,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精致的细木(榉木)家具,而且都是购自苏州。到了隆庆、万历年间,普通居民也用得起榉木家具了。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徽州木匠纷纷前来开店。于是,有更多人开始购买更为昂贵的硬木家具。连市井走卒都开始产生了家具消费的热情。从平民百姓的居家陈设中就可见对审美提升的追求。

“物聚于市,工艺精良者价昂,时之好尚者价昂。贵重的材质和考究的做工,正是当时富有阶层极力追求物质享受的见证。以苏作审美为主导的造物和消费时尚,通过家具这种实物形态,在江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对于古代家具,刘?将其兴盛放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方式这一宏观视野中,别有新意。




乐梦融丨作者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